云南行专题:结束是新的开始 | 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健康扶贫,为健康促进做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2020-05-08T17:48:21

一边联系政府,一边扎根群众,社会组织是联通在政府、社会和群众之间的一架桥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萌发成长于社会,也肩负着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基本责任。因其特殊性,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要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明确“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倡导志愿扶贫、其他扶贫行动”六大领域。随后,民政部举行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引导全国性和省级社会组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党和国家卫生健康政策的指引下,2019年4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发起的“心手相连 点亮生命”健康扶贫云南行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在云南省昭通市、德宏州、怒江州三地共六个市县开展,组织来自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20余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外科、皮肤、眼科、麻醉、急救、内分泌、妇产、肿瘤、呼吸、骨科、高血压、介入、中医、影像、超声等领域的30余位医疗专家,为沿途少数民族群众和基层医护人员提供义诊、基层巡讲、健康讲座、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疾病筛查、科室指导、带教查房、捐赠药品及健康小屋、建设心肺复苏普及公益办事处等服务。活动历时13天,行程2000余公里,惠及3700余名当地各族群众,其中基层医护人员1200余名。在疾病筛查环节中,专家们发现,由于海拔、气候、紫外线等外部环境和饮食习惯以及健康意识薄弱等因素,当地白内障、先心病、光敏性皮肤病、境内动脉狭窄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不少患者是多种疾病共存,部分地区在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控制上还有很大需求。活动共筛查先心病人群14名,白内障患者51名,其中部分贫困家庭的患者还未接受过治疗,针对此类情况,专家们为一些重症贫困家庭的患者积极对接北京、福州等地的三甲医院,联系公益基金解决就医费用,解决贫困患者的实际困难。活动结束后,健康扶贫云南行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新闻频道(CCTV-13)的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

(健康扶贫云南行大型公益活动在昭通启动)

云南行活动中,学会根据前期调研沿途地区的大病、地方病病种和基层医疗机构需求,有针对性的遴选医疗专家,分批分段开展公益活动。

(健康扶贫云南行大型公益活动行间航拍)

(健康扶贫云南行昭通站活动剪影)

针对行程涉及的几个重点连片贫困地区如镇雄县、梁河县和怒江州的实际情况,也适当增加了健康教育、疾病筛查、科室指导及带教查房环节的比重。医疗专家们针对典型病例边义诊边教学,将许多来自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先进临床经验、科室建设经验以及科研经验分享给基层医护人员,指导基层如何针对本地病例特点推进工作。活动为当地患者带来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基层医院建设、专业科室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医护人员水平提高提供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在行至镇雄县时,公益团队偶然间遇到前来参加义诊的刘子豪母子,据了解,年仅4岁的刘子豪在出生两个月的时候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由于病情严重和家庭贫困等原因,辗转多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此番公益团队在知悉情况后当即与相关医疗机构和公益基金进行联系,目前刘子豪小朋友已经顺利在云南省阜外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健康扶贫云南行镇雄站活动剪影,上图左一为刘子豪)

(健康扶贫云南行梁河县站活动剪影)

怒江州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活动闭幕式所在地,位于中缅滇藏的结合部,地理环境复杂,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峡谷、贫困等多位一体的地州。这里也是国家层面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当地医疗基础设施普及率较低,居民对医疗需求大,就医条件较差。怒江站活动还注重健康教育,宣传疾病预防知识,为群众教授相应预防手段,推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意识提高,助力当地减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发生。

(健康扶贫云南行梁河县站活动剪影)

六站活动中,特别在健康教育环节,学会积极致力推动心血管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健康管理意识,向基层群众宣传预防的重要性并教授他们相应的预防手段,达到预防胜于治疗的目的。在心肺复苏普及培训项目里,急救和麻醉专家还为各地学校师生、医护人员、社区群众、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和消防官兵等近千名群众在培训中获益,项目旨在让更多的基层群众知晓和学习这项急救技术,让更多群众知晓和掌握这项急救技术,提高普及率,唤起全社会对心血管疾病的关注。一系列公益项目进一步助力了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健康扶贫一线的信心和决心。

(活动为众多少数民族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云南行活动得到了昭通、德宏、怒江三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闭幕式上,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表示:“用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地方,也是为老百姓解决路途遥远,看病难的举措。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基层群众对在健康素养和对自身的关注还非常薄弱,我们通过公益行的方式来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时,也期待通过这种方式,探索防止脱贫后再因病返贫的解决方法。此外,在云南行结束后,学会的公益团队还将在今年6月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开展健康扶贫活动,为当地的人民群众传递健康理念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健康扶贫云南行芒市站活动剪影)

云南行的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助力精准扶贫、健康扶贫,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贡献依旧任重而道远。自2015年3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成立以来,除勇攀学术高峰外,始终把践行社会责任纳入学会发展的重要日程当中。学会的成立填补了国内麻醉学科缺少亚专业学术团体的空白,拥有包括心血管麻醉分会、胸科麻醉分会、脑与血管分会、急救与复苏分会等在内的29个二级分会6000余名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医疗专家。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学会不断发挥自身医学专业优势,2015年发起“心手相连 点亮生命”公益品牌,此后陆续组织公益专家团队,动员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开展以促进群众健康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同时学会将活动与健康扶贫工作相结合,聚焦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除每年定向开展的大型健康扶贫公益活动外,学会在各地公益团队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内蒙古、海南、广西、甘肃、宁夏等偏远地区开展活动,把健康服务送到更多的基层贫困群众家门口,为降低偏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作出努力。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和扶贫需求的有效对接,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状况。

2017年、2018年,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先后开展“川藏公益行”和“健康扶贫天山公益行”,上述两次活动中,公益车队深入四川、西藏、新疆的拉萨市、昌都市、林芝市、波密县、阿克苏市、昆玉市、阿拉尔市、塔城市、额敏县等少数民族地区,累计行程8000余公里,有70余名来自国内二十余家三甲医院的各领域的医疗专家参与。通过系列健康扶贫公益项目,为万余名当地各族群众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医疗服务,解决医疗难题。活动还与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和兵团第九师医院签署了“一对一”帮扶协议,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互联网渠道,组织学会医疗专家与基层医护人员结对,就科研、临床问题进行线上解答和咨询,并与基层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目前,学会针对此项活动内容正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和加强在帮扶工作方面的管理和支持,把工作落到实处,将公益活动成果延续下去。上述两次大型公益活动也均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报道。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下,各地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群众健康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正在逐步完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疗设备已经逐步到位,但我们在活动中还发现存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基层诊疗中还存在误诊问题,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教育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普遍偏弱。基层有大量的病例,但深入分析研究病例开展科研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基层群众就医依从性差,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知识相对薄弱,有病不去看,或不坚持治疗的现象较多。部分贫困重症患者辗转多地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还耗费了大量时间及费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也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通过上述活动可以看到,基于以医学专业为主的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工作方法,以公益活动为载体,汇聚社会爱心力量,针对各地的疾病特点,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健康促进做了有益的探索。从活动取得的成效来看:

一是促进了当地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活动过程中,除健康讲座外,专家们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宣传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知识,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很强烈,在专家的指导下,也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很多患者听从专家的建议,纷纷表示要改变生活方式。

二是筛查出一些疾病或隐患,让一些疾病能早发现、早治疗。很多患者因为高端专家团队的到来前来就诊,专家们在义诊中筛查出很多疾病或隐患,提醒患者要引起注意,并给出了很多科学的治疗建议,一些患者得以能够及时治疗。

三是纠正了一些基层误诊问题,提高诊疗的科学性。专家们在诊治过程中,及时纠正了一些疑难病症的误诊,重新制定治疗方案,避免误诊带来病情加重,提高了患者的健康保障。

四是有助于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临床诊疗能力。专家们边义诊边现场教学,还深入到科室、病房,结合基层医护人员的问题和病例开展现场培训,外科、麻醉专家还到手术室亲自操作指导手术进行,这些举措都让基层医护人员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切实的提高。

五是促进基层医院加强学科建设。专家团队充分分析当地特点,与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们深入交流,给出了很多加强学科建设的建议,对于基层医院有针对性的建设特色学科,加强学科从人才培养到实践操作、学术研究的整体能力有很大帮助。

六是提高当地群众的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在公众中培训心肺复苏技术,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强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七是解决了部分重症患者的后续治疗问题。义诊中筛查出的部分贫困重症患者,后续治疗跟不上。活动对接北京等地的三甲医院、协助解决就医费用,让这些贫困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后续治疗和帮助,减少贫困的加重。

公益活动永远在路上,学会将持续不断的以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助力健康扶贫。健康促进更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公益活动结束后,学会也及时的总结和归纳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巩固活动成果的长效机制。比如探索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畅通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与基层的医生的交流通道,便于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培训。如何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展学术研究,做出更多有益于本地区健康改善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