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速递|国际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大会暨2024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学术会议疼痛学会分会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02T14:32:00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24年12月02日 10:02北京

2024年11月16日,2024中国心胸麻醉学会学术会议疼痛学会分论坛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疼痛治疗、疑难病例管理以及多学科协作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仓静教授指出现代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拥抱这些创新手段,医学事业正迈向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科研和临床的最新成果,也为推动医学技术与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

主持: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郑晓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薛张纲教授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薛教授从多例具体临床病例出发,探讨了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术中监护、液体治疗及药物调整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心输出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优化治疗方案。薛教授指出,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麻醉中和手术后必要的监测手段,深入理解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含义有助于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对优化患者治疗技术和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持:深圳禾正医院 鲍乐乐 

晶泰科技药物化学总监程辉敏在会上分享了“晶泰科技在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中的实践与探索”相关内容。晶泰科技重点应用于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建立了药物研发、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及智能服务平台,推动药物化学、抗体研发及实验室自动化等领域发展。公司通过AI和自动化工具优化药物开发流程,如“Patsight”模块利用大语言模型与图形识别技术自动提取文献及专利数据,并结合AI模型实现分子设计与多效关系分析。此外,公司开发的自动化合成设备全周期研发,提高实验效率。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加速医药研发自动化转型,降低成本,提升行业效率。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仓静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市祺研究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目前在医学领域,通过应用AI全面评估疾病诊断、治疗、术中导航及精准评估,显着提升了效率与精度。其团队在医学影像分析、手术机器人、多模态数据融合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疾病扫描、诊断、治疗及术中导航的应用,开发了心脏动态影像导航系统和冠脉手术辅助工具,优化了手术过程中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团队还开发了快速三维重建算法与语音图像融合技术,使术中导航更加精准、高效。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晓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杨建军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术后镇痛新进展”。杨建军教授指出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疼痛不仅是生理问题,还受到心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杨建军教授围绕术后疼痛管理的理念与技术进展,详细总结了当前国际及国内的现状与挑战。当前多模式镇痛及精准管理可通过联合用药及个性化治疗,有效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及相关副作用。针对慢性痛转化的关键因素,如术后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提出了全程管理与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此外,他分享了对节阿片或无阿片镇痛的科学探索和优化策略,并强调通过指南制定、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疼痛管理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发展。

主持: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王颖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冯霞教授围绕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分享了其团队在腰交感神经毁损和脊髓电刺激(SCS)技术方面的创新探索及临床实践成果。冯霞教授利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机器人辅助等技术精准开展腰交感神经节调控微创技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截肢率。冯霞教授还分享了交感神经芽生在血管性疼痛维持中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为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冯教授提出,针对糖尿病足等复杂病例需结合患者需求,需平衡感染风险与治疗时机,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疗效。此外,冯霞教授还介绍了所在科室在麻醉、疼痛管理和舒缓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包括门诊、手术和科研创新,为患者提供全程精准管理。

主持:石河子市人民医院 吴秀玲

暨南大学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黄鲁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光的非成像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黄鲁教授指出了光除成像外,还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缓解疼痛并提升记忆力。这些作用通过特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传递至脑内关键核团,如外侧膝状体和外侧缰核,进一步影响睡眠、情绪和疼痛的神经通路。其团队系列研究采用小鼠模型验证了光疗改善压力诱发的睡眠紊乱及抑郁样行为的机制,并证实光通过调控相关脑区实现治疗目的。黄鲁教授目前已在人群研究进行相关探索,提示光疗在调节老年人认知及情绪方面的潜力。研究表明,光疗对部分模型和个体有效,效果因人而异,为精准医学和神经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最后,仓静教授对本次疼痛学分会场会议进行总结和感谢,表示各位嘉宾的分享使大家收获颇丰。此次论坛分享的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心胸血管麻醉、疼痛诊疗的最新进展和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令与会学员受益匪浅。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官方微信

*注: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转载文章及图片、观点、文字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号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做删除处理。本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来源:疼痛学分会

关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邀约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