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第四届心血管麻醉分会临床麻醉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暨2024年度天津市胸科医院学术大会麻醉专题会议

发布时间:2024-10-12T10:56:00

金秋九月,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主办、天津市胸科医院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第四届心血管麻醉分会临床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第二次会议暨天津市胸科医院2024年学术大会”在天津顺利召开。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敖虎山教授、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黄佳鹏教授、天津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于泳浩教授莅临会议。

会议旨在提高心血管麻醉临床管理质量,促进心血管麻醉学科基层建设和蓬勃发展。同时,本次麻醉专题会议依托天津市胸科医院全院学术大会,会议以心胸血管疾病诊疗为主,是天津市胸科医院自2016年至今自主举办的,以“心胸血管疾病”为主题的第8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以共话心胸健康领域善作善成,新质发展为主题,搭建以天津市胸科医院为核心的面向全国和国际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探索医学成果转化新思路,挖掘心胸血管专科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和医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

在此之前,“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临床麻醉质量提升计划”第一次学术会议已于2024年7月25日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圆满召开。会议以“心胸血管疾病手术室外舒适化诊疗”为主题,邀请辖区多名麻醉专家及同仁,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共享经验。当天全体与会同仁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和心血管疾病介入导管室观摩学习无痛气管镜诊疗术和无痛心脏电生理诊疗术的麻醉实施和管理。

下午的学术会议由第四届心血管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韩建阁教授开幕致辞。

会议邀请心血管麻醉分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卢悦淳教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尹立军教授和天津市胸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家鹏教授担任各时段的会议主持。

卢悦淳教授(左)、尹立军教授(中)、刘家鹏教授(右)

韩建阁教授就“气管镜诊疗麻醉管理及发展思考”进行授课。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岩教授分享“纳布啡在无痛肠镜中最佳应用剂量的探索”的内容,反响热烈。

韩建阁教授(左)、李岩教授(右)

天津市胸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战珑教授、耳建旭教授、翟文倩教授、主治医师李云飞、主管护士宋妍分别对无痛气管镜和心脏电生理诊疗技术麻醉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战珑教授(左)、耳建旭教授(中)、翟文倩教授(右)
主治医师李云飞(左)、主管护师宋妍(右)

最后,韩建阁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各医院间的紧密合作,增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持续提升临床麻醉质量及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在2024年9月21日,继第一次会议后,“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第四届心血管麻醉分会临床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第二次会议暨天津市胸科医院2024年学术大会”盛大开幕。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齐聚天津,围绕心胸血管麻醉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交流麻醉,涉及心胸血管临床、科研、TEE等多个板块学术内容。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敖虎山教授和心血管麻醉分会主任委员韩建阁教授做开幕致辞。敖虎山教授指出,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心血管麻醉学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逐步走向国际化。希望通过此次盛会,能够激发更多创新思维,促进跨学科合作。韩建阁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所有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并强调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大家能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共同推动心胸血管麻醉学科向更加安全、高效的方向迈进

敖虎山教授(左)、韩建阁教授(右)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的黄佳鹏教授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与围术期医学”的前言观点,黄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随后,黄教授与现场与会同仁就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佳鹏教授

天津市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李宏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谢克亮教授、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阚永星教授主持。天津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围绕“非插管全麻下胸腔镜手术管理探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其团队将非插管技术应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临床经验和该技术的优劣势,内容详实且具有针对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武庆平教授分享了“心脏移植手术麻醉的个体化精准麻醉”,详细介绍其团队在心脏移植手术中采用的个性化麻醉方案,分享了如何通过优化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蓝岚教授围绕“气管手术麻醉管理”的主题分享了其团队的成功案例,并针对当前的麻醉技术挑战提出了独到见解。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刘华琴教授通过“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及创新解决策略”,详细介绍了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显著成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天津市胸科医院的耳建旭教授带来了一例关于“巨大胸腔肿物”的病例分享,详细介绍了患者的具体情况、术前评估以及麻醉过程。

于泳浩教授(左)、武庆平教授(右)
蓝岚教授(左)、刘华琴教授(中)、耳建旭教授(右)

在该板块的讨论环节中,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的张鹏教授、青海红十字医院的王学军教授、天津市海河医院的赵崇法教授、天津市北辰医院的刘晓东教授等多位专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该板块在卢悦淳教授的精彩主持下拉开帷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段福建教授总结并分享了“TEE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TEE在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展示了TEE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独特优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赵亮教授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TEE左心功能评估在术中循环管理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利用TEE进行左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以及瓣膜功能的实时评估,并分享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姜陆洋教授分享了“超声心动技术在手术室急救中的应用”,并指出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手术室急救过程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段福建教授(左)、赵亮教授(中)、姜陆洋教授(右)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张杨教授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叶青山教授针对超声心动图技术的操作规范、图像解读技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TEE在术中心血管手术循环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会议邀请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王海云院长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尹毅青教授作为该板块的主持人,她们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这一板块注入了活力与专业性。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雷翀教授作了题为“心血管麻醉临床研究案例分享”的学术讲座,不仅展示了所在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为青年医生的科研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用建议,引发了参会者的热烈反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穆东亮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案例:目标导向麻醉与患者预后”,通过展示其所在团队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目标导向麻醉在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苏晶教授带来了题为“The landslide in medicines and AI:from common data models to research data commons”的精彩讲座,苏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为基础,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大家获益良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史栋栋教授深刻剖析了“脑体互作调控情绪障碍的神经机制”。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该领域的理解,不仅为参会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启发,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雷翀教授(左)、穆东亮教授(右)
苏晶教授(左)、史栋栋教授(右)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单世民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郑仔钰教授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临床与科研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随着临床与基础科研间更加有效的协作模式逐渐形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会场,“地氟烷与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转归”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方案研讨会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本次研讨会在心血管麻醉分会秘书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雷翀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心血管麻醉分会副秘书长、天津市胸科医院翟文倩教授简短地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后,现场十余名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该研究项目的设计与执行细则,现场讨论十分热烈。

研讨会现场

至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第四届心血管麻醉分会临床麻醉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第二次会议暨2024年度天津市胸科医院学术大会麻醉专题会议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不仅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麻醉学专家和学者,更见证了心血管麻醉学科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方面的显著进步。我们相信,在全体心血管麻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心血管麻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官方微信

*注: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转载文章及图片、观点、文字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号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做删除处理。本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来源:心血管麻醉分会

供稿:许红

审校:翟文倩

关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邀约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