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防疫尖兵检验人风采 | 高润霖院士等专家出席2021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同期召开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全委会

发布时间:2021-08-16T14:37:02
♥ CSCTVA-检验与临床分会

Part 1:院士出席,精品论坛

日前,2021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7月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设一场主论坛、两场分论坛(心肌肌钙蛋白高峰论坛、血脂实验医学高峰论坛),以精心探索,精准诊断,精诚合作为主题,旨在促进心血管实验诊断标准化,推广检测项目在临床合理应用,助力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会议由北京精准医学学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专业委员会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杨伟宪副院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敖虎山秘书长(阜外医院麻醉中心),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周洲教授(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陈曦教授(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张健教授(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学会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祖君教授(阜外医院术后恢复中心),以及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秀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赵冬副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等知名专家同800余名参会代表出席会议。

无论是新冠肺炎肆虐时期还是防控时期,都离不开检验医师的辛劳付出,多位致辞嘉宾高度评价了检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角色和重要贡献,同时鼓励业内人士重视预防工作,积极加入到为群众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医学常识的工作中来。

+主论坛:大咖分享,前沿共瞻

主会场内高润霖院士首先带来《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战略》的精彩报告。高润霖院士深入浅出地将心血管疾病诊疗手段的发展历程,并对诊断手段逐步走向精准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精准医学在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于检验方法学的要求和期待。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就《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表精彩报告。赵冬教授从学术和临床应用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现历程以及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血管早期保护及精准治疗的重要意义。陈曦教授、关秀茹教授为嘉宾主持。

随后,陈祖君教授和许俊堂教授主持了接下来的两场报告。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带来题为《生物标志物在心衰精准诊治中的重要作用》的精彩报告。张健教授对中国心力衰竭面临的负担和困境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生物标志物在心衰检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探索未来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围绕《我国新时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思考》做主旨报告。霍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及不足,提出胸痛中心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未来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策略。

+分论坛一:血脂实验医学分论坛

随着对血脂的进一步研究深入,新的血脂指标及参与风险受到关注,分论坛邀请检验与临床领域资深专家共同探讨血脂领域检验与临床应用方面的新指标新进展和新风险。陈曦教授为论坛致辞,除现场嘉宾外,线上直播平台5000余位嘉宾在线参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袁慧教授、王绿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王恺隽教授、李建军教授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胡敏教授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曦教授、王芳教授,北京民航总医院王学晶教授,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郑晓群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关坤萍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袁慧教授为主持嘉宾开展精彩点评。

+分论坛二:心肌肌钙蛋白分论坛

分论坛围绕肌钙蛋白这一焦点问题分别在快速诊断流程、风险评估、室间质评结果分析、儿童参考区间、健康人群的选择标准等方面从临床和检验两方面进行解读,促进了临床医生和检验人的深层交流,共同提出了高敏肌钙蛋白相关工作需要持续且高效推进的方向。

嘉宾讲者风采

#梁岩教授·高敏肌钙蛋白快速诊断流程多中心研究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科的梁岩主任首先给大家进行授课。梁岩教授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判定、结果和随访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高敏肌钙蛋白快速诊断的研究进程及研究成果。 研究中心发现从1小时、3小时和1+3小时三个诊断流程中得到的检验判定与临床判定的准确率达到了92.5%、94.4%和92.7%。明确了2015 ESC NSTE-ACS指南中推荐的ARCHITECT hs-TnI 1小时和3小时诊断流程在中国大型医院中的可行性强、准确性高。同时研究中推算了中国人群1小时和3小时流程诊断和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界值,还分析了基线hs-TnI值对终点事件的影响,为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流程奠定基础。

#刘贵星教授·肌钙蛋白升高背后的故事

“网红”达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主任刘贵星教授通过十几个临床病例向大家介绍《肌钙蛋白升高背后的故事》。刘教授强调了肌钙蛋白是一个动态观察的检验指标,它的升高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强调肌钙蛋白并不是心肌受损特异性标志物。他提到肌钙蛋白并非心肌梗死的标志物,而仅说明存在心肌损伤。通过收集的临床病例刘教授一一阐述如何正确判断肌钙蛋白的临床价值。在检验结果中看到肌钙蛋白升高并不能草率诊断心肌损伤,需要结合患者信息和相关病史,连续地、理性地审视肌钙蛋白的变化趋势,向临床或患者发出最正确的报告,做出最正确的解答。

孙艺红教授·《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临床解读

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主任孙艺红教授从临床角度对《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理解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解读。首先她提到肌钙蛋白对于临床医生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临床医生应该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地判断。其次她从1型心肌梗死的诊断、2型心肌梗死的诊断、NSTEMI的筛查和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诊断和鉴别四个方面介绍了肌钙蛋白对临床的辅助价值。最后她还讲到临床医生应该重视高敏肌钙蛋白,并了解高敏肌钙蛋白和以前指标的区别。

胡荣教授·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探索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胡荣教授从临床角度、检验指标和相关疾病三个方面列举了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并详细讲述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她强调应加强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需要强化干预来减低风险;利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筛查帮助心血管危险分层和管理;加入生物标志物和靶器官损害的筛查从而做好心血管的一级预防。

牛长春教授·肌钙蛋白间质

重庆人民医院的牛长春教授从室间质评的角度向大家介绍肌钙蛋白相关内容。他通过重庆市室间质评的相关数据介绍了目前肌钙蛋白检测存在的三个问题:一、大型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存在检测系统多、不同品牌结果差异大;二、POCT肌钙蛋白系统评价未能标准化,与大型检测系统相比检测值偏差大;三、由于各品牌试剂存在测溯源性及系统间一致性问题从而导致不同系统间的检测值偏差大。最后他说道肌钙蛋白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多、困难大,但仍待解决。

# 陈磊教授·高敏肌钙蛋白儿童参考范围研究

来自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检验科主任陈磊教授就建立小儿肌钙蛋白参考区间的研究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团队的成果。他们根据临床提出的需求回顾性设计并分析了院内0-14岁共9576例儿童肌钙蛋白数据,按年龄分组后计算出各组的第99百分位值应用于临床,诊疗效果显著。儿童肌钙蛋白参考区间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临床医生的决策,减少或者避免按照成人标准君侧造成的漏诊和早诊,还可以减少给患儿家庭带来精神和金钱方面的压力。所以建立儿童的肌钙蛋白参考区间是必须且必要的。


#
 李阳老师·不同健康人群选择标准对高敏肌钙蛋白第99百分位值的影响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检验科的李阳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做过的一项关于不同健康人群选择标准对高敏肌钙蛋白第99百分位值影响的回顾性研究。他首先提出各实验室要建立适合本地区高敏肌钙蛋白第99百分位值。然后根据IFCC和AACC定义的要求,把仅排除掉普通检验指标后的第99百分位值与既排除掉普通检验指标且排除掉冠脉CT报告异常人群后的第99百分位值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仅排除掉普通检验指标第99百分位值并非为真实的第99百分位值,应加入冠脉CT报告排除异常人群后再建立正常人群第99百分位值。

# 张真路教授 ·《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检验解读

《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委员会之一来自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科主任张真路教授就共识的检验部分做了详细的解读。从1.cTn病理生理机制;2.高敏、普通及POCT性能标准及检测方法分类;3.高敏、普通及POCT cTn检测性能验证要求;4.cTn实验室检测的室内、室间质控;5.cTn的结果报告;6.cTn实验室检测影响因素;7.心肌cTn检测标准化;七个方面建议逐一讲述了高敏肌钙蛋白检验方面的重要性。最后呼吁高敏肌钙蛋白相关工作要持续且高效的进行下去。

整场2021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围绕心血管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科研成果等方面做出指导性主题报告,为与会代表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与视觉,创新与转化应用为一体的学术盛宴。

Part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全委会顺利召开

(陈曦教授—全国各地医学检验人: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

实验医学大会同期(7月23日),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全委会顺利召开,50余位分会委员分别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出席会议。学会总会敖虎山秘书长莅临致辞。检验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陈曦教授对自分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分会未来工作计划进行梳理总结。分会副主任委员周洲主任主持会议召开。

围绕分会既往工作,陈曦主任委员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学术交流和分会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充分总结和展望。
她提到,自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成立以来,特别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会及众多分会委员在各自岗位上做了大量工作委员们积极投身战疫一线,直面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任临危逆行,分会在疫情期间及时了解各地抗疫情况,特别是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参与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查规范的建立以及指导各地实验室诊断确诊工作,同时积极宣传分会委员的抗疫事迹,参与抗疫物资的筹集协调分配等,委员们的英勇身影和辛勤付出诠释了医学检验人身为防疫尖兵的担当和使命;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分会督促委员及时总结抗疫经验,开展科研总结,参与新冠病毒诊疗专家共识和论文的撰写,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基层帮扶工作。

她指出,分会将继续秉持搭建优质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团结分会委员和国内从事心血管医学检验工作和检验医学研究的同仁,从围术期临床对医学检验需求着手,汇聚资源能力和智慧开展学术研究、多中心研究和有关普及推广工作,扎扎实实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为办会初心和宗旨。服务委员、服务行业,不断壮大分会规模和提升业内影响力,吸引全国各地更多的检验同道加入分会。

分会下一步将在完成换届改选任务、深挖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COVID-19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出凝血管理和炎性因子和感染的控制方面,同时完成总会关于开展标准化制定的工作(心脏标志物标准化制定和POCT项目的标准化制定),制定如心脏搭桥、换瓣手术的围术期临床检验项目路径加强对基层医院帮扶宣教和对大众以及专业人员的科普

全委会最后,到场多位分会委员在围绕检验与临床分会的未来发展分别发表意见,积极建言,深入讨论。委员们提到,分会发展要更加贴近临床,为疑难病例寻找答案,要开展围术期出凝血,超敏肌钙蛋白儿童参考区间等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要促进科研转化,提高协作研究水平,制定有关标志物诊断的标准化意义深远,要不断牢记办会初心,砥砺前行,做出更多有利于临床和患者的工作。